疼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但不同性质的痛,代表的问题也不同。很多人一疼就吃止痛药,其实中医早就有更聪明的办法——辨痛施治。
《黄帝内经》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痛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气血瘀滞“堵”住了;一种是气血亏虚,“养”不到那里了。只要辨清疼痛的类型,对症调理,很多慢性疼痛就能迎刃而解。
一、刺痛需活血
像针扎一样,固定不移,夜间加重——这是典型的血瘀。现代研究发现,这类疼痛多与微循环障碍、局部缺氧、炎症因子积聚有关。
中医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调理,药如桃仁、红花、川芎等,归心、肝经,能通络止痛、化瘀生新。
二、酸痛需除湿
肌肉沉重、绵绵作痛、遇阴天更明显——这在中医里叫“湿阻经络”。现代医学认为,这种酸痛常与慢性炎症、软组织水肿、淋巴回流不畅有关。
推荐使用羌活胜湿汤或薏苡仁汤,以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湿、通经络。
三、胀痛需理气
部位不定、时轻时重、情绪波动后加重——这是气滞作怪。西医研究发现,这类疼痛常与植物神经紊乱、胃肠动力失调、肌肉张力异常相关。
中医用柴胡疏肝散,主入肝经,调气止痛,适用于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者。
四、灼痛需泻火
痛感灼热、红肿发热、口干舌燥——这是火热之邪侵袭。现代医学多见于感染性炎症、神经 病理性疼痛。
可用黄连解毒汤,清三焦实火,药如黄连、黄芩、栀子等,苦寒降火,迅速缓解热痛。
五、隐痛需温补
隐隐作痛、喜按喜暖、劳累后加重——说明气血不足、阳虚内寒。西医可能诊断为营养不良、慢性疲劳综合征。
中医常用当归四逆汤或附子理中丸温阳补血,适合体质虚弱、怕冷乏力者。
痛有千种,调有一法;辨得清楚,才能调得明白。
别再一痛就吃止痛片,学会听懂身体的语言,从根源上调理。
正规的股票场外配资平台,全国配资最好的公司,实盘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