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开了10年的私家车卖了,还真是应了那句话,不卖不知道,一卖吓一跳!车是日产轩逸,开了整好10年,行程8.5万公里,计划想着卖个30000左右,但是,你猜猜卖了多少?
先卖个关子:最后成交价不足22000。比我预期低了不少,差不多低了25%左右。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我当时心想,别说新车了,二手车这价钱浮动得也太大了吧?反正对比同级别凯美瑞、思域那些车,轩逸理论上保值率应该好点,毕竟这车耐用,口碑也在。
说到这一点,我朋友小张也表达过类似感慨。他就是卖了辆同款轩逸,本想卖三万多,最后也卡在了两万二三,和我差不太多。销售说主要是现在市场库存大,车多,买的人少,价格自然被拉低。我猜想,这是不是和供应链解冻,有不少被囤积的车辆陆续流入有关系?(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倒不是说轩逸不好,别误会,我开过不少竞品。比如说同价位合资SUV,实操感和空间都没轩逸舒服。窗户密封、隔音系统和那台1.6L发动机的可靠性,是我坚持十年没大修的原因。记得研发那会,我跟着团队了解过,这款1.6L不是千篇一律的老发动机,是针对东亚市场优化过,燃油效率跟耐用度都做了细节调整。就像熬汤一样,火候和配料得准。
说说卖车那会儿和销售的一个小对话吧:
这车你平时保养得怎么样?销售问。
按时去4S店,换油换滤芯全跟着走,我说,内饰没怎么改动,基本原配。
销售点点头,这保养还挺标准,就是二手市场现在这种年头的车,估价有点保守。
我心里那股嫌麻烦的情绪蹭蹭上来,整天折腾这车,结果连自己想的价都卖不到。
可这也给我开始反思,保养再好,车的内在价值没法单独撑起卖价,毕竟车毕竟是耐用品,折旧重。你说同样价位的轩逸和卡罗拉,我觉得实际用车体验,轩逸舒适度能赢不少。但在二手市场上的杀价空间其实很有限。消费者更多看年龄、公里数和大环境需求。
这事儿让我想起研发阶段跟供应链那会儿的博弈。供应链就像做一道复杂的家常菜,材料新鲜且与配方的匹配度至关重要。晚一点买到的零件或者批次差异微妙,可能造成车子后期使用感受大差别。统筹整个供应链,像我以前说的,就像给这锅汤及时补水搅拌,确保味道不变。换句话说,供给过剩导致二手车价格低迷,某种意义上,是底料成本的积累反映。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当时调研的同级车二手车价格区间大多在2万到3.5万不等,轩逸偏低很难说是单一因素引起。可能是车主群体期待值太高了?或者同城投放量太大?这些细节都得牵扯进来考量。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买车时到底该更看重什么?配置?品牌?还是那个看不到摸不着的保值率?我自己曾经特别那个数字,办手续时还偷偷心算过,开十年用下来平均每公里折旧成本。结果算下来,粗略估算大概是0.25元/公里左右,比我想象中偏高不少。
顺带说下,这段经历让我对自媒体写汽车的逻辑稍微有所调整。之前我经常强调技术冷知识和市场数据,写起来特别专业板正。现在觉得,面对普通消费者,更直白、更接地气一点能更有效联结他们的真实用车体验,也更容易帮他们理清楚当前买卖链条里那些隐形变量。
还有个没细想过的猜测,就是未来新能源车二手市场会不会比传统燃油车更稳定些?我爸已经考虑换电动车了,他说续航和保养都比燃油车简单多了,卖起来会不会好卖一点?我现在也挺有兴趣观察这个趋势。
这卖车的事情,最后跟销售的报价还商量了几轮,我开玩笑说:你们这价格跟我当年买车时的优惠差不多了。 销售苦笑:那是新车市场,二手市场多变,没法比。
我心里其实挺理解这句话。汽车市场的变幻,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不仅仅是品牌、型号。消费者心理、供应链波动,甚至城市交通政策,都在悄悄作用。
这轩逸的中控键盘塑料已经有点发花了,触感凉凉的,我摸着还有点走神,突然觉得,这车陪伴我的时光,比价格要值的多。你们买车卖车时,最在意的是什么?保值价还是用车感受?还是那个既现实又抽象的买车心理预期?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正规的股票场外配资平台,全国配资最好的公司,实盘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