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精华录(543)
清末进士刘墨庄,精通岐黄,曾将《伤寒论》桂枝汤列为南方朱雀神汤,真武汤为北方玄武神汤、白虎汤为西方白虎神汤、小青龙汤为东方青龙神汤、理中汤为中方太和神汤。认为是麻黄汤、大承气汤、通脉四逆汤之外的五路神汤,调理表虚自汗、阳衰水肿,清热泻火、止咳平喘、温里益气,属重点经方。指出桂枝汤除针对外感中风,疗途较广,若身体虚弱表阳不固、自汗频仍,亦能发挥作用,加黄芪、胶饴,转成黄芪建中汤;添入麻黄根、山茱萸、五味子、龙骨、牡蛎,也是制止盗汗的首选。单纯视为中风的护卫者,起保镖作用,则冷落了朱雀大神的施治功能。
1968年老朽于禹城医一神经衰弱干部,日夜汗出不断,已难分自汗、盗汗,精神不振,感觉疲劳,当时即取此方授之,计桂枝6克、白芍15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10枚(擘开)、五味子15克、黄芪30克、胶饴30毫升、山茱萸20克、龙骨20克、牡蛎30克、麻黄根15克,水煎,分三次服,日饮一剂。坚持二十天,汗出逐渐停止;善后减量,又继续一个月,完全获愈。乃命名“朱雀十二味汤”。
小郎中按:本文中张老分享了一首治疗多汗症的方剂,本方可以看做是黄芪建中的加味方,张老称之为“朱雀十二味汤”。本方用黄芪建中汤调和气血营卫,顾护中焦脾胃,使气血精津液的生化有来源,加山萸肉和五味子这个酸味药,增强收敛之功,且这两味药又可滋养肝阴,尤其是山萸肉这味药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治疗肝虚自汗尤其擅长(张锡纯论述),加龙骨牡蛎重镇敛汗,和黄芪配伍可以治疗气虚自汗。麻黄根是一个常用的敛汗止汗药物。
关于此方张老的出发点可能是从治疗脾胃的角度治疗汗证,但是小郎中认为这个证型的汗证的病位应该定位在肝,更符合临床实际。我们在学中医理论时,把自汗归为气虚,把盗汗归为阴虚,这种归类方法没有错误,符合常规思路,但是比较笼统,无法指导我们辨证论治和选方用药。而且临床中也有很多变证,例如湿热或者瘀血有可能也会导致出汗过多,这就需要我们临证中四诊合参来论治此病。
关于小郎中为何把张老的这个“朱雀十二味汤”定位在肝。小郎中想从以下几点进行解读:
1.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会造成肝藏血的功能失常,肝阳的“用”也会受到影响,肝阳过亢会出现急躁易怒,头部汗多,口干口苦等一派阴虚阳亢之证;阴阳互根互用,阴虚之体导致阳气受损也会出现气不敛津,导致津液外泄,出现多汗,还会出现疲劳乏力,精神抑郁状态,张老创制的此方就是针对此证。
2.肝为罢极之本。此段《内经》中的经典,小郎中理解为:肝的生发之气是全身阳气生发的动力;若人体气血阴阳充足却仍觉疲劳,说明肝的生发之气不足,也就是用阳功能受到了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是肝气的郁闭导致,也有可能是肝虚导致,张老创制的此方主要针对的是肝虚之证。
3.针对肝虚之证,“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药和之”。张老创制的本方中,酸味药山萸肉、五味子、白芍用量较大,能补肝体之阴;再配合甘味药饴糖、甘草、大枣、黄芪,组成酸甘化阴的组合,同样起到补肝体的作用,而这些甘味药同时还有健脾之功。用少量桂枝和生姜这些辛味药顺达肝用阳的特性,充分体现肝体阴而用阳的特性。配龙骨牡蛎是起到潜阳安神,针对肝阳上亢之证,收敛潜镇肝阳。麻黄根纯是对症用药。为何没有用焦苦之药?因为没有见到明显的火热上炎之象,如果有面红口苦目赤等热象,还是要加一些苦味药,如栀子、黄芩等。
关于此方小郎中认为一定要理解到病位在肝这个层次才能用好用对此方,否则看到汗症就用此方绝对不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关于肝的体用和治肝的方法,刘保和教授的著作值得反复认真研读。
图片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图片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图片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正规的股票场外配资平台,全国配资最好的公司,实盘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